大环境对谁都一样。
“不太顺利”,这是小妍选择回国求职后的第一感受。
两个月前,她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毕业,成为归国大军中的一员。
在英格兰求学一年,然后“尽快”毕业,是她出国前就明确的目标。
她学习的是金融专业,硕士文凭早已成为了工作的基本门槛,英美一年制的研究学位无疑是一条捷径,给了她信心和希望。
但是现实是没有意料到的碰壁。
“你这学历来我们这儿干嘛”
11月初,小妍去了北京的一场校园招聘会。
为了让自己更有胜算,她特意瞄准了招聘会上的几间小公司。
“你这学历来我们这儿干嘛?”面试官冷不丁地问道。
她好一会才反应过来,对方的意思是,对于公司来说,小妍“太过优秀了”。
“硕士”,“海归”,再加上不少实习经历,小公司的财务职位于小妍而言是大材小用。
为什么还来这儿应聘?
面对这样的提问,小妍有些尴尬。
规模更大,更好的公司她不是没有试过。
决心来招聘会前,她也尝试过向许多大公司投简历,可是母校的排名在世界100名开外,纽卡斯尔大学的名气也并非众人皆知,她的简历直接就被申请系统拒绝了。
“大公司不够资格,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去小公司,人家又担心你高高在上,不想要你。”小妍梦雪无奈地说道。
“我不是什么富二代。为了让我出国读书,我妈毅然决定把北京3环的老房子卖了。我暗自下定决心,想着以后一定要把这套房挣回来。
可看着现在北京的房价,我在思考一个问题:要不吃不喝多少年,我才能挣回家里卖掉的这套房......”
在去到大洋彼岸时,每个人都心怀憧憬,期待着扎根海外或学成归来,大展宏图。
临近毕业,才发现:作为留学生,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未曾考虑过的求职问题和求职挑战。
从天堂跌落的“海归”身份
如果不是亲身经历,小妍从未想过回国找工作如此艰难。现实情况就摆在面前。
英国本科6月放假的时候,更多人读的一年硕要在9月份才交完论文,几乎赶不上2018年的秋招;
而美国的情况也相似,很多留学生因为没有做好求职规划而完美错过秋招。
2019年3月,教育部发布的留学数据显示,2018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6.21万人,而同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.94万人,回国的人数从2007年的30.5%上升到了85%。
中国目前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留学潮,更是海归潮。
这种“大进大出”的状态,使得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如以往强势。
《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》显示,就海归群体取得的学历来看,硕士学位数量最多,占比高达56%。紧随其后的则是学士学位,占比38%。博士、专科和其他占比2%左右。
“海归们的实际能力” “海归就业竞争力”“海归工资多少”,这些类似的话题,总是能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热议。
而一些引起反差印象的话语,“留学归国薪水竟只有2000”、“海归求职频遇冷”,也成为了一些媒体的头条标题。
回国的留学生像夹心层,被包裹在“过度美化”与“过度轻视”之间,上也不能,下也不能。
回国就业,从零开始
两年前,李杰从美国经济专业毕业,利用OPT留美实习一年后(在美毕业后文科生有一年的合法工作期),带着在美一年的实习经历信心满满的回国找工作。
然而开始找工作才发现,自己早已错过了校招,并且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,但之前短短一年的工作经历对于社招来说又太短,他因此成为了“灵活就业人员”,待业期长达近一年。
“那段时间真的好惨,周围人不屑的眼光,长期待业的压力,以及父母的唠叨......幸好现在有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。”
国内外的学制不同,还造成了海归求职的“时间差”。
比如在英国、澳大利亚的学生,他们的毕业时间通常是12月份。
国内11月秋招正火热的时候,他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,或者毕业。
错过了秋招,春招名额又相对较少。
更为头疼的是,国内很多企业的网申通道,没有考虑海归的毕业时间与国内学生不同,李杰当初在很多网站填写完简历后,留给他的都是一行生硬的字眼,“毕业时间不符”。
这样的拒绝,让他不得不意识到,很多海归,是没有被企业考虑在招聘范围内的。
回国求职,海归们仿佛一开始就“输在起跑线上”上,无形中积攒了许多压力,眼见着同龄人已经纷纷安定下来,自己一场一场地跑招聘、填简历,很难不怀疑人生,怀疑当初的决定。
大部分的留学生涯是辛苦的,但这份外国学历并没有让回国求职变得一帆风顺,反而很多时候变成了掣肘。
回国后的生活仍充满未知和挑战,这是当下这一代海归年轻人独有的困境。
这是很痛苦的,他们也许只是出国读了几年书,回来却像“与国家之间隔着一堵墙”。
学制短,某种程度上是节省了时间成本,但和国内两至三年的制度相比,无法在学习期间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。
某种程度上,海归回国踏入就业市场,几乎是从零开始。
以上新闻来源于网络。
Copyright C 2016-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晟安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2389号-3
地址:广州天河 EMAIL:603348895@qq.com